我院举办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

作者: 时间:2025-03-26 点击数:

为深入学习贯彻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,推动落实“品牌强校”城大行动,结合当前阶段AI赋能教育教学等教师热点关切,我院于3月21日举办“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”。本次研讨会邀请我院刘琦、李志圣、王丽三位教师作专题分享,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活动。

随着Deepseek等国产人工智能模型的普及,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AI技术赋能作用,促进教育模式改革、提升教育成效、助力师生发展成为近期学院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。在研讨会上,计算机系教师李志圣以“AI大语言模型原理简述及应用思考”为主题,以神经网络原理为基础,讲解了词嵌入向量空间和Transformer模型的设计思想,阐述了AI大语言模型在Transformer模型上的改进工作,揭开了AI大语言模型的神秘面纱。联系日常教育教学实践,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情境下,提升问题建构能力以及信息评价甄别能力更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,“要用好AI,但不迷信AI”。

软件工程系主任、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组负责人刘琦以“AI挑战下的教育教学思考——关于‘教什么’和‘怎么教’的探索”为主题,从探讨教育教学的老问题和新特征切入,介绍了南开大学赵宏教授提出的“POT-OBE教育理念及5E教学范式”,分享了《人工智能与创新》课程设计的思路,着重强调了重构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。刘琦还联系个人从事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际,分享了对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改革的思考,一是要实施过程性评价改革,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,增强个性化的考核评估,让评价成为学习的“导航仪”而非“审判官”,引导学生从“应试”转向“能力发展”;二是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,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数据赋能”,让课堂从“知识传递”转向“能力培养”;三是让AI成为我们的智慧伙伴,AI已超越工具属性,成为教学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网络工程系教师王丽结合自身指导经验,分享了如何组织学生参加“天津市新工科竞赛”的实践方法。她分别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双重角色出发,针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内驱力展开分享交流。通过政策解读、选题策略、过程管理和经验总结等方面,系统梳理了课赛结合关键指导环节。她提出“纵向管理”竞赛指导模式,强调“技术指导+适当激励”的方式,以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、积极性和创造力。她的分享立足实际,内容深入浅出,提供了高可行性的学生指导经验。

院长刘树东在总结发言中,对三位老师的深入思考和精彩分享给予了高度肯定,同时向全院教师提出工作要求,一是学习贯彻落实《纲要》精神,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;二是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方面做在前、走在先;三是强化责任担当,持续开展交流研讨、重点攻关和教学实践,在“微专业”、“AI+专业”建设方面精准发力,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天津城建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

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6号